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文化» 弘文学堂
走出黑暗森林的尝试——际銮书院“弘文学堂”系列讲座第三讲顺利举办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3-04-11

4月11日,弘文学堂第三讲—— 走出黑暗森林的尝试 在博学厅举办,本次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南昌大学副教授王丁老师主讲,书院各年级学90余人参加。

图/王丁老师

王丁老师借用著名科幻小说《三体》中“黑暗森林法则”的概念引出讲座主题——先秦诸子自然状态观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取向,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先秦诸子思想家对自然状态的认知与想象,以及它们背后的思想内核。

无序的自然状态

“黑暗森林”喻指国家产生前人类社会的无序状态,即“自然状态”。在先秦诸子看来,“自然状态”下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人与人以力相争,人不成为“人”,仅为生存而活;社会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混乱无序……因此,“如何终结自然状态”“由谁终结这个状态”两个问题逐渐进入人类的视野。

圣人与自然状态的终结

对于“由谁终结”“如何终结自然状态”两个问题,王丁老师分别说明了中西方思想家的不同回答。相较于西方近代所推崇的社会契约,古代中国强调圣人在终结自然状态中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圣人发明创造、治理灾害,解决了自然状态的诸多不便;另一方面,圣人立君主、创制社会规范,终结了社会混乱无序的状态;最终,圣人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简而言之,古代中国思想家认为圣人开创了人文世界和人居环境。

图/讲座现场

君主与有序社会的维系

古代中国思想家普遍认同君主对有序社会的维系起着积极作用,并认为国家是一种必要的“善” ——这与西方“国家是必要的恶”的观点有本质区别。同时,古代中国认为君主不仅是必要的,还是一种“善”,正如《慎子》中所言:“故立天子以为天下”,君主及国家的设立是为了民众。“王权主义”是先秦诸子自然状态观的最终归宿。


讲座尾声,王丁老师特别强调,对一种思想的评判必须结合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评判一项好的社会制度的标准应当是适合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而不是所谓的统一模式。例如不能因为从现代社会体系回看发现专制的落后性,就全盘否定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的客观作用——恰恰是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维持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才构成了我们这样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图/王丁老师讲解历史问题

王丁老师由浅入深的精彩讲述,带领书院学子探寻了古代中国先秦诸子的自然状态观。愿同学们能以史为鉴,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在体悟、反思中发扬传承优秀的中华文明。

 
南昌大学际銮书院
地址:南昌大学前湖校区1栋
电话:0791-83968233 邮箱:jlsy@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