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文化» 弘文学堂
弘扬传统文化,凝聚中国力量——际銮书院“弘文学堂”系列讲座预览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3-03-01


际銮书院联合国学研究院将于2023年3-6月开办“弘文学堂”系列讲座,带我们一瞥中国古代文化宝库里的点点星光。

弘文,意为弘扬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身份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源头活水。


各期讲座主题简介

第一讲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文学

主讲人:张宜斌(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副教授)

天文学出现很早,对先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反映在了文学上。本次讲座主要通过分析《诗经》《楚辞》中的天文描写来探讨天文与文学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讲

古礼趣谈

主讲人:闫宁(山东大学文献学博士)

先秦礼书所载的古礼看似荒诞不经,其实有一部分源流至今。讲座结合具体例子,厘清几种古代礼乐传统的起源、衍生及流变过程。


第三讲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对惰性的监督

主讲人:王小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真知即行,行明即知。讲座通过对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的阐释,启示我们自强不息,提高行动力。


第四讲

《诗经》的文化意蕴与历史回响

主讲人:于浩(武汉大学文献学博士、副教授)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讲座将带大家进入《诗经》的历史世界,分享《诗经》的文化故事。


第五讲

走出黑暗森林的尝试

——先秦诸子自然状态观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取向

主讲人:王丁(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副教授)

先秦诸子认为自然状态是混乱无序、极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黑暗森林”。圣人本着对人类的长远考虑,发明创造,设立君主,创制规范,终结了自然状态,使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讲座带我们走进先秦诸子对于上古时代自然状态的思考,了解那时的人们认可君主专制的原因之一。


第六讲

甲骨文的世界

主讲人:周博(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从1899年到现在,甲骨的发现与研究已经有120多年历史了。讲座将介绍甲骨的发现史、商人占卜的流程,透过甲骨文瞥见其反映的商代社会历史。


第七讲

从“包待制”到“包青天”

——通俗文学中包公形象的演变

主讲人:赵美子(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文学博士)

历史上的“包待制”到民间故事里的“包青天”,北宋名臣包拯早已不只是一位历史人物,更成为了一个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学形象。讲座将梳理通俗文学中包公形象的演变,并探讨当代经典包公艺术形象对传统形象的继承与扬弃。


第八讲

孔子、儒家与经学

主讲人:易宏熙(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开创了经学传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讲座将带大家走进孔子,倾听儒学的流变,了解后世的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宋明理学不同的学术传统。


第九讲

天变不足畏?——重思天人之辩

主讲人:雷达(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博士)

天人之辩是中国思想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讲座将以天变与人事的关系问题为主线,从宏观上梳理中国历史上天人观念的演变历程,并尝试回答当今应如何审视天人关系这一问题。


第十讲

屈原与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形象

主讲人:凌云(武汉大学文学博士)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独立进行文学创作的伟大诗人,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先秦时期的士人形象,而且为汉代文人士大夫心追手摹,成为其自我认知的理想原型。本次讲座主要围绕屈原的士人形象及其传承展开讨论。

传统,是活着的文化,弘文学堂的宗旨就是让传统文化在同学们的心中永远鲜活,提升同学们的文化素养。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弘文学堂,寻觅中华,记忆中国文化。

弘文学堂以返本开新,古为今用为宗旨,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之精髓,弘扬传统文化之精华,聚焦于立德修身之道,经世致用之学,兼及诗词文赋、琴棋书画,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南昌大学际銮书院
地址:南昌大学前湖校区1栋
电话:0791-83968233 邮箱:jlsy@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