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文化» 弘文学堂
《诗经》的文化意蕴与历史回响——际銮书院“弘文学堂”系列讲座第二讲顺利举办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3-03-28

3月28日,弘文学堂第二讲——《诗经》的文化意蕴与历史回响在博学厅举办,本次讲座由武汉大学博士、南昌大学副教授于浩主讲,书院各年级学生共计90余人参加。

图/于浩老师

不同年代的《诗经》版本不同

各朝代《诗经》的阅读本各有不同,于浩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古代不同版本的《诗经》读本:清代科举考试的“指定书目”《监本诗经》、清代阮元刊刻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诗经》竹简……以此向大家介绍古人阅读、学习《诗经》的不同方式。

图/于浩老师展示家传的《诗经》

《诗经》的重要作用与历史地位

“什么是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诗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它被长期作为周代贵族子弟的政治教育范本,也被运用在周代祭祀、会见的各个环节之中,在礼制之中充当重要角色;此外,不少儒家典籍之中都能看到《诗经》的影子。

图/于浩老师讲解《诗经》

《诗经》的生命力具有超越性的美

《诗经》的现代价值同样值得关注。于浩老师认为《诗经》是美的。这种美是具有超越性的美,是超越了世俗的功利的美。这种美体现在《诗经》的音节、文辞、结构、情感上。《诗经》也是富有生命力的,这种生命力将《诗经》中穿越时空的爱、欲望与情感带到我们眼前。

图/讲座现场

现在,《诗经》的历史回响依然振聋发聩。在现代人的名字中可以瞥见《诗经》的影子:林徽因(音)、邵洵美、许倬云、周邦彦等;古老建筑的门楣上也可以见到“长发其祥”、“竹苞松茂”的字样。

讲座尾声,于浩老师向大家朗读了吉川幸次郎对《诗经》的一段评价:“《诗经》有着与后来的诗,至少是汉魏六朝的诗不同的倾向,即对人类强烈的自信。汉魏六朝的诗中把人类看作是受操控的,而超越人类努力之上,命运支配的,渺小的态度,在《诗经》这部古典中,是看不到的,是很微弱的。《诗经》中的诗歌常常期待通过人类的努力,恢复最大的善意。”这就是《诗经》之中所体现的对人类强大的自信。

通过于浩老师对《诗经》的生动讲解,书院学子对《诗经》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诗经》是一部活的著作,等待着我们继续去探索、发现它所蕴含的深意。


 
南昌大学际銮书院
地址:南昌大学前湖校区1栋
电话:0791-83968233 邮箱:jlsy@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