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三全四自» 自我管理» 管理动态 |
送戏下乡传薪火,童心绘戏续华章 |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5-07-07 |
7月7日,南昌大学际銮书院“际启新程”实践团队走进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浙源乡凤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送戏下乡”特色文化活动。团队成员们通过生动讲解赣剧知识、创意DIY戏剧面具制作等形式,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的魅力传递给当地居民与小朋友,在乡村土地上播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一、赣剧知识讲座开讲 文化使者溯源艺术魅力 活动现场,浙源乡凤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活动室内座无虚席。南昌大学际銮书院的学子们化身“文化使者”,以一场干货满满的赣剧知识讲座拉开活动序幕。从明代弋阳腔的起源讲起,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赣剧历经数百年演变,融合高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历程。为了让讲解更生动,学子们还特别提到了南昌大学陈俐老师的戏剧课堂。 陈俐老师作为南昌大学二级教授、国家一级演员,在《赣剧艺术鉴赏》课堂独创“沉浸式教学法”。她结合汤显祖与《牡丹亭》,讲述赣剧渊源,并邀请专业老师示范折扇、水袖技法,指导学生模仿身段。课前为学生精心化妆换装,让学子沉浸式感受赣剧千年文化中,其创新教学模式也为实践团队开展乡村文化传播提供了灵感。
实践队队员黄丽琼为小朋友们介绍赣剧 实践队队员黄丽琼为小朋友们介绍南昌大学程俐老师
二、赣剧经典片段解读 高腔魅力点燃现场 讲座中,南大学子们播放了《还魂记》《珍珠记》等经典赣剧片段,并选取《张三借靴》这一幽默诙谐的经典片段深入讲解赣剧知识。这部清代花部乱弹作品,淋漓尽致展现了赣剧高腔“徒歌帮腔”的独特魅力——演员独唱与众人接腔相互呼应,仅靠锣鼓烘托气氛,粗犷豪放的风格瞬间点燃现场。剧中对吝啬财主刘二和狡黠张三的夸张刻画,更是体现了赣剧表演注重细节、善于用喜剧手法展现人物性格的特色。“张三为借靴子使出浑身解数,刘二则百般刁难,这段戏把赣剧表演的夸张与真实结合得恰到好处!”实践队员生动的讲解,引得大家笑声不断。
实践队队员黄丽琼为小朋友们介绍赣剧《张三借靴》这一片段
三、花脸旦角齐亮相 互动游戏解锁赣剧服饰妆容文化 针对小朋友们的认知特点,团队特别设计了“赣剧角色猜猜看”互动环节。大屏幕上展示出赣剧不同行当的扮相图片,威风凛凛的花脸、婀娜多姿的旦角、幽默诙谐的丑角一一亮相,小朋友们踊跃举手抢答。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孩子们不仅认识了赣剧的角色行当,更对赣剧表演中独特的服饰、妆容文化有了初步了解。
小朋友们听实践队队员黄丽琼介绍赣剧的各个角色
四、五彩面具绘童心 赣剧文脉润乡村 知识讲解环节结束后,DIY戏剧面具制作活动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书院学子提前准备了空白面具、颜料、画笔、装饰贴纸等材料。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小朋友们拿起画笔,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五彩斑斓的颜料为面具绘上独特的图案和色彩。有的小朋友借助脸谱中红脸代表忠义、白脸代表奸诈的特点,创作出富有戏剧特色的面具;有的则结合自己的喜好,绘制出充满童趣的创意作品。制作过程中,志愿者们耐心讲解着脸谱颜色与图案的象征意义,帮助孩子们进一步加大对赣剧文化的热情。 “原来脸谱有这么多讲究,画这个面具的时候,感觉自己也走进了赣剧的奇妙世界!”一位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兴奋地说道。家长们也纷纷点赞:“这样的活动太好了,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还锻炼了动手能力。” 此次活动负责人兼指导老师南昌大学际銮书院赵鸿森老师表示,此次“送戏下乡”活动是书院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相结合的重要尝试。赣剧作为江西本土的优秀戏曲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地方特色。通过走进乡村开展此类活动,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赣剧、喜爱赣剧,也能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浙源乡凤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南昌大学际銮书院带来的‘送戏下乡’活动,为乡村居民送来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让传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小朋友们尝试绘制脸谱 小朋友们尝试绘制脸谱 实践队队员何志轩帮助小朋友们绘制脸谱 小朋友与其所制作的脸谱合影 小朋友与其所制作的脸谱合影
五、“际启新程” 圆满落幕 文化种子播撒乡村 此次“际启新程”送戏下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富山乡凤山村居民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也在乡村播撒下了赣剧文化传承的种子。未来,南昌大学际銮书院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大地生根发芽,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队与当地小朋友们及其实践站工作人员合影 实践队与实践站工作人员合影 |
南昌大学际銮书院 地址:南昌大学前湖校区1栋 电话:0791-83968233 邮箱:jlsy@nc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