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学生风采 | |||||||||||
优秀学生专访|高颂扬——步履不停:奔走在热爱的路上 | |||||||||||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5-05-29 | |||||||||||
高颂扬,女,中共党员,南昌大学2021级人工智能实验班学生,2024年全国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现已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录取为全奖研究型硕士。 在校期间,曾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等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12项;主持2项国家级大创项目并已结题,发表4篇SCI论文,以学生一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获第六届计算成像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最佳海报奖,获评中国科学院二区期刊“优秀学术通讯员”; 现任南昌大学学生开源创客协会会长,联合创立AI+教育公司,帮助千余名大学生实现技能成长。
(一)确立初心,梦想启航 高颂扬一直以来对数学充满兴趣,她在未入大学时就经常开始思考未来发展的方向。她从大小两个维度上表达了自己来到南昌大学学习人工智能的初心,并决定要用自己的专业所学助力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从大维度上看,人工智能不管是在国家战略还是社会发展上都能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现在各种通用人工智能出来后,我也更坚定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从小维度上看,虽然很喜欢数学,但是相比于做纯数学理论类的研究,我还是更喜欢偏应用类的研究,所以我选择了南昌大学人工智能专业”。 南昌大学,是她梦想启航的地方。无论是成为南昌大学国旗护卫队的一员,还是每天早晨五点起床运动都在诠释着她的热血和向上。即便如此,她还是没能逃过面对未来的迷茫,但她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在不断的跌倒中一次一次站起来,她获得了自身的成长,也度过了初入大学的迷茫。
自我发展在她看来是不够的,在2021年9月25日她创建了个人公众号「来自颂扬」发布了自己的第一篇大学成长故事,被上千人阅读。她希望学弟学妹们看到她的故事的时候,可以得到温暖、鼓舞和前进的动力。 (二)竞赛争锋,广结善缘 对于大学生而言,竞赛能够锻炼的方面很多,但是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也不少。在专业学习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为了加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她也积极投身参与到各项竞赛中。对于竞赛的选择,她强调“要根据自身对未来的规划去做事情。在参加竞赛之前要清楚参加竞赛的原因和目的,而不是跟风地,单纯为了加分去参加比赛。要想清楚我们参加一个比赛时为了锻炼自己什么样的能力,是答辩能力、专业能力、PPT制作能力还是文案书写的能力等”。 在想清楚这些问题后,她在竞赛道路上持续成长。从大一作为团队成员初次接触互联网+比赛获得校级二等奖起步,三年来始终保持奋进姿态。在接连参与多次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并作为核心成员斩获省级以上奖项后,2024年4月迎来重要突破——她首次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从全校700多支队伍中突围,成功跻身仅有的21个省赛名额并最终荣获省级铜奖。同年6月,在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带领团队晋级省赛,赴现场答辩夺得省级金奖,最终获得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银奖。正是这种在竞赛中努力奋进、勇攀高峰的韧劲,让她实现了从校级二等奖到国家级银奖的跨越式成就。
而众多竞赛中她最喜欢的比赛是数学建模,这个比赛要求她在三天时间内和两名队友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比如给二手船定价、衡量飞机的安全指数等。她觉得“在整个竞赛过程中最关键的其实是广结善缘,我结识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在交互的过程中产生思想和灵感的碰撞,收获了成长的喜悦”。 (三) 科研创新,技术报国 在很多大学生眼里,如果出于功利的角度,科研的性价比很低,科研的周期比较长,可能需要至少大半年甚至一两年时间才能做出结果。同时也面临不明白自己做科研是为了什么,也不清楚科研有什么用。她坦言自己最开始也是“误入”科研。在新生开学典礼上,一位老师谈到一名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参与科研,最后保研去了浙大。这件事让她非常震撼,通过自己主动与老师沟通,大一便打开科研的大门。 在慢慢探索科研的过程中,她对科研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认为科研不仅仅是写论文,更是对学科的进一步思考。在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去探究写作的目的,不断完善和整合信息。整个过程不断加深了她对于学科的思考,同时也提高了她的逻辑思维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献阅读能力等。在科研过程中上,高颂扬形成了独特的方法:任务驱动式学习与构建体系化知识架构。任务驱动式学习可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快速积累经验、形成解决方案;体系化知识架构则是理论基础,确保研究的深化与发展。她认为任务驱动式学习和构建体系化知识架构在科研中相辅相成。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结合,让她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中更具深度与系统性。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做科研,我可以告诉他,我找到了做科研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场和科研慢热的相爱,也是她坚定地选择用自己专业所学赋能国家进步的开始。
(四)助人利他,止于至善 2022年12月7日是个特别的日子,颂扬作为唯一合伙人创建了大学生线上成长社区“至善者联盟”。至今,她们已经帮助3000+来自全国高校的大学生获得了软技能和硬技能上的成长,她打心底里高兴。
2023年5月30日,她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建了南昌大学第一个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学术兴趣类社团——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开源创客协会,她希望能够组织起一批开放、包容、创新并对技术开源感兴趣的同学一起成长。帮助学院、学校更好地发展、助力产教研一体会,是她建立协会的初心。
同年暑假,她还在全球海选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了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办的梦工坊青年并当选班长。她积极参与社会青年活动与社会实践,个人事迹被GCY世界公民年国际青年组织报道。从卡内基梅隆国际交流课到清华苏世民青年合作发展峰会,从华为HSD校园开发者到世界政经科技研究院AI研究员,她的每一步都朝着成为一名具备国际化视野的跨界拔尖交叉创新人才前进,向世界讲述自己的青春故事。
“我曾将青春翻涌成他们。何其有幸相遇于此,处处胜人间”回顾自己过去的生活,高颂扬心怀感恩,感恩学校与书院,感恩老师与同学。正是由于有他们帮助的存在,她在奋力奔跑的同时才能不断思考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她想成为一名有为青年,始终牢记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使命,为祖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她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大学四年,短短人生一瞬,归根到底,我们都在探索一生应该如何度过。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经常保持独立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从目标、方法论、心理健康、预期管理、应对措施等多个方面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科研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都是大家可以去积极参与的事情,关键的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就是对于每个人来说最好的一生。当回首大学四年时,希望大家都能问心无愧,功不唐捐!
文字 | 曾庆后 刘伟璐 图片 | 高颂扬 责编 | 杨淑琴 张涵睿 孙诗语 刘佳伟 洪思达 审核 | 聂瑞筠 戴昌明 周婵媛
|
南昌大学际銮书院 地址:南昌大学前湖校区1栋 电话:0791-83968233 邮箱:jlsy@nc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