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学生风采
优秀学生专访|晏敬杨——敬学笃行,扬帆奋进
作者: 摄影: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5-05-22


在南昌大学际銮书院,晏敬杨的名字与“专业第一”“科研先锋”“党员模范”紧密相连。大学期间,他发表5篇SCI/SSCI一区论文,主持校级科研项目,获国家奖学金、特等奖学金等荣誉,担任了辅导员助理,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这些光环背后,是他对学术的执着、对初心的坚守,以及对责任的担当。

学业为本:以规划织就卓越之网

“学习没有捷径,但有方法。”谈及稳居专业第一的秘诀,晏学长将其归功于“目标清晰的时间管理”。他将课程分为核心课程与次要课程两类,合理分配时间。针对高学分、高难度的数理与经济学课程,他坚持“预习-课堂-复习”闭环学习——课前通过网课提前梳理框架课堂专注理解重难点后整理笔记并辅以大量习题巩固。

面对课程、科研与竞赛的多重压力,他始终以专业学习为根基,“专业知识始终是核心,竞赛只是锦上添花”。他认为在进入大学的前一段时间,应该以巩固专业基础为主,在拥有一定的学术能力之后再去参加勘验竞赛。在二者并举的第二阶段,他坦言,平衡的关键在于“碎片化与模块化结合”:利用课间、午休等零散时间处理小组作业或课程任务,而周末和假期则留给科研项目。事分轻重缓急,时能灵活调配,因此课程虽重,压力虽大,晏敬杨始终能够做到有条不紊。

科研攻坚:以奋斗收获丰硕成果

科研要从现实中找问题,从文献中寻空白。”寻找学术空白点需要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全面梳理,了解已有研究的成果和局限性,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那些尚未被充分研究的问题。比如在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时,晏敬杨发现人工智能进步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联系,而现有研究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这就为研究提供了方向。当然,作为本科生,很多时候的观察并不足够敏锐,因此导师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导师丰富的经验可以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跨学科研究是他的另一把“利剑”。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将传统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与新结构经济学的特色课程结合设置,导师研究领域涵括经济、能源、工程技术等多种学科,让晏敬杨在学习和实践中切实体会到了跨学科研究所带来的优势。一方面,跨学科研究能够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另一方面,更够使研究成果更具创新性,“经济学不是孤岛,只有融合多学科视角,才能让研究更具深度和广度”。

竞赛与科研能够彼此促进。通过竞赛,能够很好地提高抗压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在论文写作与投稿过程中,难免会有些“至暗时刻”,但是良好的抗压能力总是能够帮助他成为最后的赢家。例如论文投稿阶段,应对审稿人的尖锐意见时,晏敬杨会认真分析每一条意见,理解审稿人的意图。他认为,往往审稿意见越尖锐,如果修改越符合要求,论文被录用的概率也就越大。有利有弊,应该勇敢面对挑战。

责任担当:以赤忱承担工作任务

身为辅导员助理和党支部组织委员,晏学长工作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组织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审核党员材料、协助奖学金评定……大一学年,他协助负责全年级综合素质测评任务,面对数百份材料,他与各班班委对接执行审核流程,经过多轮检查,确保零差错。“学生工作考验的不仅是细致与耐心,更是对集体负责的态度”。

党员身份对他而言更是融入血脉的责任感,晏敬杨在疫情时冲锋在前,为楼栋核酸检测维持秩序;在志愿服务中勇于当先,为社区实践服务贡献力量。在一次次的切身实践中,他深刻地认识到服务他人与成就个人相辅相成。

图/工作中的晏敬杨

坚定前行:以远志开启未来华章

晏敬杨保研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但这远不是他的终点,对于未来,他有明确的想法。在学业方面,他计划深耕农业经济领域,深入研究乡村振兴、农民市民化、城乡融合的相关问题,并继续深入研究新结构经济学,将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应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晏敬杨总结归纳了经济学研究者最重要的三种能力——现实洞察力、理论分析能力和实证研究能力,这些深入的思考为他未来的道路铸就了基石。

此外,他会在研究生阶段坚定不移地延续党员的服务精神。晏敬杨了解到,他研究生所在学院经常会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地区开展调研,这为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他将会积极参加各种调研和志愿活动,在增加见识阅历、提高自己认知的同时也能够为当地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他也会关注国家的政策研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政策制定提供一些自己的见解。

图/晏敬杨在志愿服务

“在探索中成长,在奋斗中收获,不懈追求进步,努力服务他人”,对于自己的大学生涯,晏敬杨用二十四字如此总结。探索多种可能,绽放青春风采,重温来路,自当会心微笑,从容转身;未来即在眼前,规划已然写好,继续前行,依旧初心不改,灵魂滚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敬杨必将行稳致远,乘风破浪!

暖心寄语

“探索世界,发现自己。”

大学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地方,要多尝试,多探索。对我而言,大学生活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独特之处,有着属于自己的道路,重要的是要在选择之后保持坚定,不后悔,也不害怕困难和挫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绽放自己的精彩。请珍惜时光,最好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明确目标后坚定地选择

文字 | 傅景皓 徐尚树

图片 | 晏敬杨(受访者)

编 | 杨淑琴 张涵睿 孙诗语 刘佳伟 洪思达

审核 | 聂瑞筠 戴昌明 周婵媛

 
南昌大学际銮书院
地址:南昌大学前湖校区1栋
电话:0791-83968233 邮箱:jlsy@ncu.edu.cn